
为推进学校福祉特色建设,我院22级各班级围绕“福祉内涵、特色建设、人才培养”开展主题班会,结合期末学习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福祉价值。
辅导员刘铭珣老师以校长讲座为核心,解读福祉的三重维度:人的需要、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。强调福祉不仅是物质满足,更是精神需求的升华,包括心理愉悦、文化参与、艺术与哲学思考等层次,区别于单纯的物质福利,是“全体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”。
同时结合学校理念与计算机专业特点,分析培养福祉人才的意义。当前社会对数字化服务、智能技术伦理等需求凸显,计算机领域福祉人才需兼具技术创新能力与人文关怀精神。例如,在智慧养老、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开发等领域,既要实现技术突破,更要关注用户的心理体验与人文需求,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。

针对期末复习备考,刘铭珣老师将福祉理念与计算机专业学习结合,引导学生反思:是否以积极心态平衡代码调试、项目开发中的压力与心理愉悦?是否在算法优化、系统设计中融入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,体现技术的人文温度?是否思考过如何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助力社会福祉,例如开发面向特殊群体的辅助软件、优化在线教育平台以促进教育公平?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分享感悟。
计算机学院学子作为数字时代的建设者,肩负着用技术赋能福祉的使命。希望同学们以期末为契机,将福祉理念深植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:在代码编写中注入“以人为本”的温度,在系统开发中践行“科技向善”的责任,在算法优化中追求“服务社会”的价值。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人文情怀,让“0”与“1”的世界绽放福祉之光,成为既懂技术创新又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新时代计算机人才,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贡献青年力量。
供稿单位:计算机学院 供稿:刘铭珣 初审(一校):张占峰
复审(二校):马瑞 终审(三校):王春杰